前沿站 中医基础:脏腑学说
发布日期:2025-03-18 08:22 点击次数:145中医脏腑学说简介
脏腑学说,是研究人体生理功能、病理变化及五脏六腑与其他组织器官相互间关系的学说。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,不仅脏与脏、脏与腑、腑与腑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联系,而且脏腑与皮、肉、脉、筋、骨,以及鼻、口、舌、目、前后阴等组织和器官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。
脏腑,是指内脏的总称。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,合称为五脏;胆、胃、大肠、小肠、膀胱、三焦,合称为六腑。
五脏,具有生化和储藏精、气、血、津液、神的生理功能,气、血、精、津液,既是构成人体组织器官的基本物质,又是各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。
六腑,具有受纳和腐熟水谷,转化和排泄糟粕的功能。如《素问·五脏别论》指出:“所谓五脏者,藏精气而不泻也,故满而不能实。六腑者,传化物而不藏,故实而不能满也。”这不仅是对五脏六腑功能的概括,同时也指出了脏与腑在功能上的基本区别。
中医的脏腑学说,虽与西医解剖学脏腑名称相同,但在生理、病理的含义上,却有很大的不同,所以中医的脏腑概念和西医的脏器不能等同,例如,中医说的心脏,除了解剖学上的实体外,还包括一部分神经系统,尤其是大脑方面的某些功能。
一、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
(一)五脏的生理功能
1. 心脏
心藏神,为君火,包络为相火,代君行令。主血、主言、主汗、主笑。
心,位于胸中,有心包络包裹、卫护于外,它主要的功能是主血脉,是人体血液运行的动力。心又主神志,开窍于舌,其华在面。
(1)心主血脉,其华在面。指心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,营养全身的功能。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,心与血脉相通,血液能在脉管内循环不息,是靠心气的推动作用,心气的强弱,心血的盛衰,直接影响血液的运行。所以练功者重视调心,使心气能更好地统辖血液的运行,以和畅血脉。
心气旺盛,血脉充盈,循环通畅,则脉和缓有力,面色就显得红润而有光泽,即谓其华在面;反之,心气不足,血脉空虚,其面色就[插图]白无华。
(2)心主神明。神明,是指人的思维活动和意识状态,都由心来主管。古人把心看作是五脏六腑之大主。练功家亦“全凭心意练功夫”,故有“调心”“调意”(精神活动)之说。
(3)心主汗液。汗为津液所化。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,发汗过多容易伤津耗血,故有“血汗同源”“汗为心液”之说。
(4)心开窍于舌。心经别络上行于舌,因而心的气血上通于舌。所以心若有病,容易在舌体上反映出来。例如心血不足,则舌质淡白;心火上炎,则舌尖红或舌体糜烂;心血瘀阻,则舌体紫暗或见瘀点、瘀斑。
练功人亦重视舌在练功中的作用,例如“舌抵上腭”“舌搅海”等,可引发口液(津液)的旺盛分泌,气血畅运。
2. 肝脏
肝藏魂,属木,胆火寄于其中。主血、主目、主筋、主呼、主怒。
肝位于胁部,它的主要功能是藏血、主疏泄、主筋,开窍于目,其华在爪。
(1)肝藏血。是指肝能储藏血液,并对周身血量的分布起调节作用。例如: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(入静或睡眠)时,机体的循环血量减少,部分血液回流到肝脏储藏起来,当活动(劳动工作)时,肝内储藏的血液又被运送到全身。
(2)肝主疏泄。疏泄,即舒展、通畅条达之意。肝气的疏泄,直接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与调畅。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。
第一,情志方面:人的精神情志活动,除心所主之外,与肝关系密切,古人说肝主谋略,谋略是思维活动。肝气疏泄正常,气血平和,心情舒畅;如果肝失疏泄,气机不畅,可导致情志异常变化,情绪抑郁或亢奋。所以练功要求放松入静,情绪安宁,使肝气舒和条达,心情自然舒畅。
第二,消化吸收方面:肝的疏泄功能,不仅调畅气机,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,而且还与胆汁的分泌有关,如肝失疏泄,可影响到脾胃的消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与排泄,从而出现消化不良的病变。
(3)肝主筋,其华在爪。古人认为“肝主身之筋膜”,筋膜是一种联络关节、肌肉,专司运动的组织,肝能主筋膜,是由于筋膜有赖于肝血的滋养,只有肝血充盈,才能使筋膜得到濡养,维持正常的运动。
365站群“爪为筋之余”。肝血的盛衰,可以影响到爪甲的荣枯变化。肝血足,筋强力壮,爪甲坚韧;肝血虚,筋软无力,爪甲多薄而软,甚至变形而易脆裂。故称“其华在爪”。
(4)肝开窍于目。因肝主藏血,其经脉上联于目系,《内经》说:“肝受血而能视”“肝气通于目,肝和则能辨五色矣。”所以目能发挥视觉功能,是依赖肝血的濡养,故肝的功能是否正常,往往反映于目。
古代气功认为:人一身皆阴,唯双目属阳,通过闭目内视,被内视的部位就能起调治作用。所以《黄庭经》中有“恬淡闭视内自明”,《奇经八脉考》中的“返观”说也如是。
3. 脾脏
脾藏意,属土,为万物之母。主营卫,主味,主肌肉,主四肢。
脾位于中焦,生理功能主运化、升清、统血,主肌肉及四肢,开窍于口,其华在唇。
(1)运化、升清。脾主运化的作用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湿。运化水谷精微,是指消化饮食和吸收、运输营养物质的功能;运化水湿,是指脾有促进水液代谢的作用。饮食入胃,经过胃与脾的共同消化作用,其中的营养精微,还须通过脾的运输布散到全身,以营养五脏六腑、四肢百骸,以及皮毛、筋肉等组织器官,同时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多余的水液,运输、排泄于体外,使体内各组织器官既得到津液充分的濡润,又不致有水湿的潴留。故有“脾为后天之本”及“脾为气血生化之源”之说。
所谓“升清”,是指精微物质的上升与输布,脾主运化的功能主要是脾气的作用。其功能特点,以上升为主,脾能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,再通过心肺的呼吸、循环功能营养全身。
(2)脾主统血。统,控制之意。脾气能统摄血液,使之正常运行,不溢于血管之外。
(3)脾主肌肉、四肢。脾脏将水谷精微输送到全身肌肉,以起营养作用。脾的运化功能是否健旺,关系到肌肉的壮实或衰萎。输送营养充足,则肌肉丰满,四肢的活动轻劲有力;脾失健运,清阳不布,营养不足,则肌肉萎软,四肢疲弱无力。
(4)脾开窍于口,其华在唇。人的食欲、口味等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,脾气健旺,则食欲、口味正常;若脾失健运,则食欲减退,口淡无味。脾的功能好坏,也可以从口唇反映出来,如脾气健运,肌肉营养充足,则口唇红润而有光泽;脾气不健,则口唇淡白或萎黄无光泽。
4. 肺脏
肺藏魄,属金,总摄一身元气,主闻,主哭、主皮毛。
肺位于胸中,上连喉咙,开窍于鼻。生理功能是司呼吸,主一身之气,主宣发,肃降,外合皮毛,通调水道。
(1)主气、司呼吸。包括呼吸之气,和充斥于全身之气。
肺有呼吸的功能,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。人体通过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,呼出体内浊气,吐故纳新,使体内外气体得到不断交换。
充斥于一身之气,指的是宗气。宗气是水谷之清气与肺所吸入之清气相结合而成,积于胸中,上出喉咙以司呼吸,又通过心脉而布散全身,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活动。
(2)肺主宣发、外合皮毛。宣发,即布散之意,所谓宣发,是指通过肺气的推动,使气血津液输布全身,以湿润腠理皮肤的作用。肺司呼吸,而皮肤之汗孔,也有散气调节呼吸的作用,所以肺与皮毛在生理上是紧密关联的,故说外合皮毛。
气功锻炼,十分重视肺功能的锻炼,常应用在养生、治病上,如《诸病源候论》介绍的右侧卧、口吸气、鼻出气,可以消除心下痞硬的症状。特殊的呼吸形式,构成了特殊的治病方法,诸如气沉丹田、循经布气等等。
(3)肺主肃降、通调水道。肃降,即清肃下降之意。肺居于胸廓,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,肺气的不断肃降,可使上焦水液下输膀胱,保持小便通利。故有“肺主行水”“肺为水之上源”的说法。
(4)肺开窍于鼻。鼻是呼吸之通道。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主要依靠肺气的作用。肺气和畅,则呼吸利、嗅觉灵敏。故有“鼻为肺窍”“肺气通于鼻”之说。
5. 肾脏
肾藏志,属水,为天一之源,主听,主骨,主二阴。命门为相火之源,天地之始,藏精生血,降则为漏,升则为铅,主三焦元气(引自《本草纲目》序例)。
肾位于腰部,左右各一。肾是主宰人体生长发育、生殖及维持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脏器。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、生髓、主骨,是生殖发育之源,主纳气,主水液,开窍于耳及二阴,其华在发。
(1)肾藏精,主发育与生殖。藏是储存的意思。精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,也是各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。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,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,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的精微(营养),故有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。精能够化气,肾精所化生之气,称为肾气。肾的精气包含着肾阴和肾阳,肾阴又叫元阴、真阴;肾阳又称作元阳,真阳。肾阴肾阳是人体生命的根本,对机体的脏腑组织有濡润、滋养和温煦、生化的作用。肾中阴阳犹如水火一样寄于肾,故前人有肾为水火之宅的说法。肾的精气盛衰,直接关系到生殖和生长发育的能力。精气旺盛则生长、发育、生殖的功能充沛。肾藏精的功能失常,则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必将受到影响。
“肾为先天之本”。肾是生命的根本,这在医学界或气功界都十分重视。古代养生有“起火得长安”之法,“火”即肾中元阳、生命之火,只要命火温运,生命都能长久安康。气功有“炼精化气、炼气化神、炼神还虚”之说,认为精、气、神是相互转化的。气功意守都注重意守命门,中医有左肾右命之说,认为命门在两肾之间,命门火就是肾阳;称之为命门,这是强调肾中阳气的重要。
(2)肾主水液。是指肾脏有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功能,这一功能是靠肾的气化作用。气化正常,开合有度。开,是指代谢的水液得以排出;合,是指机体所需要的津液能留在体内。如肾的气化功能失常,开合不利,可造成水液代谢障碍,发生水肿、小便不利等症状。
(3)肾主纳气。呼吸虽是肺所主,但吸入之气,必须下及于肾,由肾摄纳,故有“肺主呼气,肾主纳气”“肺为气之主,肾为气之根”的学说,只有肾气充沛,摄纳正常,才能使气道通畅,呼吸均匀。如肾气虚而不能纳气,则会出现动则气急、呼吸困难的病变。练功中常有气沉下丹田或直达命门、会阴等,就是助肾纳气。
(4)肾主骨、生髓,其华在发。肾主骨生髓,是肾的精气促进生长发育的一个方面。肾藏精,精生髓,髓居于骨中,骨赖髓以充养,故肾精充足,则骨络得到髓的充分滋养而坚固,动作轻劲有力。故有肾者作强(能负重力)之官(器官之意)之称。
精和血相互滋生,精足则血旺,毛发的濡养来源于血,生机则根于肾气,故说其华在发。毛发的生长、脱落、润泽或枯槁,均与肾的精气盛衰有关。
(5)肾开窍于耳及二阴。听觉功能的好坏,依赖肾精的充养,肾精充足,则听觉灵敏。佛家功有天眼通、天耳通等六神通功法,能视远听远,都与肾精充盛、精气相互转化、充养耳目有很大关系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二阴,指前阴(外生殖器)和后阴(肛门)。尿液的排泄及生殖功能,皆为肾所主。大便的排泄,也要经肾的气化作用才能顺利排泄,故有肾开窍于二阴和司二便之说。
(二)六腑的生理功能
1. 胆腑
胆属木,为少阳相火,发生万物,为决断之官,十一脏腑之主。
胆附于肝,内藏“精汁”。精汁即胆汁,味苦色黄,来源于肝,受肝之余气而成,故称胆为“中精之府”。胆汁流泄下行,注入肠中,以助消化食物。肝胆相表里。胆气的盛衰可涉及情志活动的变化,故而古人有胆主决断、勇怯与否的见解。
2. 胃腑
胃属土,主容受,为水谷之海,仓廪之官。
胃位于膈下,上接食道,下通小肠,主受纳,腐熟水谷,古人称为“太仓”“水谷之海”。饮食入口,经食道,容纳于胃,由胃腐熟消磨,下传小肠,其精微物质通过脾的运化供养全身。历代医家、养生家都重视调养胃气,故有“有胃气则生,无胃气则死”之说。“揉腹”调息可改善脾胃运化功能,摄取水谷精微营养全身。脾胃互为表里,为“后天之本”。
3. 小肠
主分泌水谷,为受盛之官。
小肠位于腹腔,上接胃,下连大肠,主要功能是将胃传下来的水谷作进一步消化,分清泌浊(清为营养精微,浊为糟粕),清者由脾输送全身濡养机体;浊者通过阑门下注于大肠,成为大便由肛门排出;代谢剩余水液渗入膀胱,成为小便排出体外。心与小肠相表里。
4. 大肠
大肠属金,主变化,为传送之官。
大肠上接小肠,下端为肛门,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。饮食经过脾、胃、小肠的消化吸收后,进入大肠,大肠再吸收其中部分水分,使食物残渣成为粪便,经肛门排出体外。肺与大肠相表里。
5. 膀胱
主津液,为胞之府,气化乃能出,号州都之官,诸病皆干之(相干之意)。
膀胱位于下腹,是人体主持水液代谢的器官之一,有贮藏尿液和排尿的作用。中医认为人体水液代谢通过肺、脾、肾、三焦等脏腑的作用,布散全身,被人体利用后,下达膀胱,生成尿液,通过气化作用排出体外。若气化不力,则小便不利,或成尿闭或点滴不畅。膀胱失于约束,则尿频或小便失禁。
6. 三焦
三焦为相火,分布命门元气,主升降出入,游行天地之间,总领五脏六腑、营卫、经络、内外上下左右之气,号中清之府。上主纳、中主化、下主出(引自《本草纲目》)。
三焦是上焦、中焦、下焦的合称,是六腑之一。三焦不是一个独立的内脏组织,是指躯体脏腑的部位和内脏功能的概括。上焦,是指横膈膜以上部位(胸部),包括心、肺等内脏;中焦,是指横膈膜以下至脐的部位(脐以上的腹部),包括脾、胃等内脏;下焦,是指脐以下的腹部,包括肝、肾、膀胱、小肠、大肠、女子胞等脏器,其中肝的部位虽然较高,但在生理和病理方面与肾关系密切,所以肝肾同属下焦。因为人体十二脏腑(含奇恒之腑)中,唯三焦最大,故有“孤府”之称。它的主要功能是主持诸气,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,是通行元气和水谷运行的道路。元气发源于肾,但必须借三焦的通道才能敷布周身,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的活动。因此,气化功能好,三焦通行元气、运行水谷、疏通水道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,新陈代谢就正常,生长发育就正常。
附:奇恒之腑
奇恒之腑,是指:“脑”“髓”“骨”“脉”“胆”“女子胞”(子宫)等器官。奇,有奇异之意,引申为不同于一般的意思。恒,是恒定不变的意思。奇恒之腑是指上述这些不同于一般脏腑(五脏六腑)的腑,它们的形体似腑,但作用却又类似脏(有储存精气的作用),它们基本上不与其他脏腑相配,属于人体重要的一部分。例如:
“胆”:它是“传化物而不藏”(胆汁不断疏泄流出,参与脾胃消化),该是属腑,但胆内藏有“精汁”,胆汁是清净不浊的,从这点看它却又似脏,故而它列为奇恒之腑。
“脑”:脑位于颅内,“脑为髓之海”,脑是由髓汇集而成的。脑与精神活动有关,称“脑为元神之府”,又有“人之记性,皆在脑中”的记载,前人虽然对脑的生理、病理有一定的认识,但是在中医脏腑学说中,却更多地把有关脑的生理和病症归属于五脏,如前面说的:心藏神、肝主怒等等,这与现代医学截然不同。
“女子胞”:女子胞又名胞宫、子宫,位于小腹,是女性的内生殖器官,与肾脏及冲、任脉的关系最密切,具有生殖和养育胞胎的作用。督脉能总督一身之阳经,称为“阳脉之海”,其经脉起自胞中;任脉总任一身之阴经,有“阴脉之海”的称号,其经脉亦起于胞中。
人体各脏腑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,但脏与脏、脏与腑、腑与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,它们各有分工不同,又互相协调,形成脏腑生理活动的整体性。在病理变化时,脏腑之间也是互相影响的。宋代的《金丹四百字序》中指出:“眼不视而魂在肝,耳不闻而精在肾,舌不声而神在心,鼻不香而魄在肺,四肢不动而意在脾,故曰五气朝元。”这与中医理论中的肝开窍于目,肾开窍于耳,心开窍于舌,肺开窍于鼻,脾主四肢是一致的,这样可以使“魂在肝而不从眼漏,魄在肺而不从鼻漏,神在心而不从口漏,精在肾而不从耳漏,意在脾而不从四肢孔窍漏”。从而使五脏神安,《金匮要略》中指出“若五脏元真通畅,人即安和”。
二、人体之气、血、精、津液
气、血、精、津液是构成人体组织器官的最基本的物质,又是各组织器官活动的物质基础,它们的生成、运行和输布,是通过不同的脏腑功能活动来完成的,它们之间既是相互关联的,又有各自的功能特点和活动形式,它们的生理、病理又与脏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。现分述如下。
(一)气
气,《庄子·知北游》中说:“通天下一气耳。”认为世间一切都是气构成的。在祖国医学领域里,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,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人的生命活动。《内经》描述气的概念是“上焦开发,宣五谷味,熏肤充身泽毛,若雾露之溉,是谓气”。大意是说:所谓的气是经过心肺的功能(包括肺所呼吸的自然界的清气),将以脾胃上输而来的水谷营养的精气,敷布宣散到全身,这些“气”可以温养肌肤,濡养脏腑筋骨,润泽毛发,它充斥全身,有如大自然里的雾露散漫到大地的每一角落一样。这句话既从物质上也从功能上对“气”作了描述。
1. 气的分类与生成
人体的气分布于不同的部位,有不同的来源与功能特点,大体可分为元气、宗气、营气、卫气等等。
(1)元气,又称“原气”“真气”。它是人体各种气中最重要、最基本的一种气。元气由先天之精所化生,藏之于肾,它依赖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和补充,才能发挥作用。它通过三焦分布于全身,内而脏腑,外达腠理肌肤,无处不到。它主要的功能是激发推动人体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,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。元气充沛,则脏腑功能健旺,精力充沛,健康少病。
(2)宗气,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来的水谷之气结合而成,它聚于胸中。宗气是推动肺的呼吸和心血运行的动力,凡言语、声音、呼吸的强弱,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,都与宗气有关。《灵枢·邪客篇》说:“宗气积于胸中,出于喉咙,以贯心脉,而行呼吸焉。”
(3)营气,主要由脾胃中的水谷精微所化生,是水谷之气中较富有营养的物质。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,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而营运周身,发挥其营养作用。
(4)卫气,卫,护卫之意,亦称“卫阳”,活动力强且行动快速。卫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。卫气的分布,不受脉管的约束,运行于脉外,外而皮肤肉,内而胸腹脏腑,遍及全身。其主要的功能是:护卫肌表,抗御外邪入侵,控制汗孔的开合,调节体温,温煦脏腑,润泽皮毛等。《灵枢·本藏篇》说:“卫气者,所以温分肉,充皮肤,肥腠理,司开合者也。”
综上所述,分布在人体不同部位的气,其生成来源虽有不同,但总不外乎肾中的精气、水谷之气和自然界吸入的清气三个方面。肾中的精气来自父母,藏于肾中,为先天之精气;而水谷之气,由脾胃消化吸收食物而来之精气;自然界中的清气,经肺吸入体内。总之,气生成多少,与先天之精是否充足,饮食营养是否丰富,肺、脾、肾三脏功能是否正常,有着密切关系。
2. 气的功能
气有多种多样的功能,它对人体有十分重要的作用,分布于不同部位的气,在功能特点上各有偏重。
(1)推动作用。人体的生长发育,各脏腑、经络的生理活动,血液的循环,津液的输布,都要依靠气的激发和推动。医家所说:“气行血行”“大气一转其气乃行”,意思是只要人体气机(真气)启动,脏腑、血液等等功能就能正常运行。

(2)防御作用。气能护卫肌表,防御外邪入侵,并能祛邪外出。气功锻炼中就有排除病气邪浊于体外,正是运用了“气”的防御作用。
(3)温煦作用。人体能维持正常体温,主要靠气的温煦作用的调节。如果气的温煦作用不足,就会出现畏寒、四肢不温等症。许多练功者练功后通身温暖,是阳气温运,充养肌肤,是得功的表现。
(4)固摄作用。表现在能控制血液,不使血液外溢于脉管之外;能控制汗液与尿液,使其有节制地排出;并能固摄精液,不使自遗。
气的“推动作用”与“固摄作用”,是双效作用。例如气对血液有推动运行的作用,又能统摄血的流行,使其得以正常循行。
(5)气化作用。气化有两个方面,一是精、气、血、津液之间的相互化生,二是脏腑的功能活动离不开气化作用,例如膀胱,是储藏尿液的器官,它能把尿液排出体外,主要是靠气化的作用,若气化无力,排尿也显无力不畅。正如《素问·灵兰秘典论》说:“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气化则能出矣。”医家认为“精化为气,气化则精生”,气功家们以为是炼精化气、炼气化神、炼神还虚,强调精、气、神三者的化生,依据是“气”的气化作用;假如真气不足,则气化不力,精、气、神就不可化生,练功亦不能进入高深境界。
3. 气的运行
人体的气,是一种活动力很强的精微物质,它不断地运行,流行全身,无处不到。不同的气,有它不同的运动形式,而“升降出入”是它们共有的基本形式,体现着生命的活动和脏腑功能及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。
练功人用意引气运行,意到气到。例如“大周天功”“小周天功”,引气运行有序,营养要穴而长功。一般以经络作为气的通道。要注意的是:真气不足者,应多收少放,保精养神为要。
(二)血
血是人体血管中流动的红色液体,它由脾胃水谷之精微所化生,由心所主持,储存于肝,统摄于脾,循行于脉中,对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具有濡养作用,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。
1. 血的生成
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,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主要是脾胃中的水谷精微营养和精髓。《内经》说:“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。”
2. 血的功能
血循行全身,内至五脏六腑,外达皮肉筋骨,对全身组织起营养、滋润作用。《素问·五脏生成论》说:“肝受血而能视,足受血而能步,掌受血而能握,指受血而能摄。”如果血虚不足,失去濡养,则可出现视力减退,眼睛干涩,关节活动不利,四肢麻木,皮肤干燥作痒等。练功人可选择养血的要穴“三阴交”“血海”等作按摩、意守治疗。
血还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,故有“神为气血之性”之说,气血充盈,才能神志清晰,精神充沛;如果心、肝血虚,常会有惊悸、失眠、多梦等神志不安的症状出现。练功人常会收心入静养性,可达到血脉和畅。
3. 血的循行
血液的正常循行,需要各内脏的协同作用,如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,需要通过肺气的作用,血液才能散布全身(肺朝百脉),并要依赖脾气的统摄(脾统血)和肝的调节、储藏(肝藏血),血液才能维持正常运行。其中任何一脏功能失调,都可导致血行失常之病变。
(三)精
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,是人身之根本。所以练功人常有保精、养精、固精之功法和节制房事之告诫。
1. 先天之精
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,藏之于肾,是构成人体的原始物质。《灵枢·经脉篇》说“人始生,先成精”,故称“先天之精”。它具有生殖能力,故又称“生殖之精”。
2. 后天之精
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水谷,经脾胃消化吸收后,变成水谷精微物质,进入人体血液中营养五脏六腑,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,故称“脏腑之精”“后天之精”。
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不是孤立存在,是相互依存、彼此促进的。出生前,先天之精为后天之精储备了物质基础;出生后,后天之精不断供养先天之精,使之不断补充。故有“先天生后天,后天养先天”的说法。
附:神
《内经》说:“生之来谓之精,两精相搏谓之神。”相搏的两精应指先天和后天两精,这精便是神的基础。神是什么呢?神是人的思想意识活动,是精气在外的表现。神生成于生命之初,依赖于后天的滋养。《灵枢·平人绝谷篇》说:“神者,水谷之精气也。”意思是人的思维活动要有营养精微为物质基础。
反映人的思想意识活动的神,与心关系密切。《素问·宣明五气论》说:“心藏神。”《灵枢·本神篇》说:“随神往来谓之魂,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……心之所忆谓之意,意之所存谓之志。”魂、魄、意、志,都是神的类属,神是人体思想意识的总称。五脏六腑的生理、病理活动的外在反映,也为神,就是人们说的“神气”,观察神气可知脏腑盛衰,故有“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”之说。
(四)津液
津液是体内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,它包括唾液、胃液、肠液、关节腔内液、泪、涕、汗、尿等。
1. 津液的生成与输布
津液的生成是来源于饮食的水谷,通过脾胃的吸收而成。水液的代谢敷布要靠脾的转输,肺的宣降,三焦水道传送和肾的气化、升清降浊作用,故肾的作用最为重要。
津液的生成与输布是各脏腑协调配合的结果,尤以肺、脾、肾三脏为主,任何一脏病变,都将影响津液的生成、输布和排泄。
2. 津液的功能
津液主要功能是滋润、濡养作用。例如:散布于体表的津液能滋润皮毛肌肤;体内的津液能滋润脏腑;进入孔窍的津液(如泪、涕、唾液等)能滋润眼、鼻、口;关节的津液能滑利关节;渗入骨髓的津液能滋润和充养骨髓和脑髓。练功人舌抵上腭或舌搅海,能增加唾液分泌,唾液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消化功能,治疗口干症,使血的生源旺盛。
3. 津液的分类
津液的性状有厚薄。清而稀薄者为“津”,浊而稠厚者为“液”。津存在于气血之中,以利血的流行通利,主要分布于体表,如唾、泪、汗等。液,只是藏于骨节筋膜、颅腔之间,以滑利关节、滋养脑髓。“津”与“液”同源于水谷所化,通常不予严格区分,故合称“津液”。
气、血、精、津液在功能活动方面互相促进,又互相制约。只有脏腑功能正常,精气血津液才能充盛;精气血津液充盛,才能满足脏腑功能活动的消耗。它们互为所用,不可孤立看。
——选自《中医特效处方集》作者:王宝林
2024.1.25.xz.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- 上一篇:前沿阵地 读懂了这4句话,你也算是半个中医了
- 下一篇:突破前沿 普洱茶药用价值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