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讯前沿站

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技术领先 中医内科辨证治疗38水肿: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大别山养生堂
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17:05    点击次数:78

​38水肿:

㈠阳水:⑴风水泛滥—越婢加术汤加减。⑵湿毒侵淫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。⑶水湿浸渍—五皮饮合胃苓汤。⑷湿热壅盛—疏凿饮子。

㈡ 阴水:⑴脾阳虚衰—实脾饮。⑵肾气衰微—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。

一,水肿的症状:

水肿主要有以下症状:
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
 

一、皮肤表现

 

1. 肿胀:水肿最直观的表现是皮肤及皮下组织肿胀。可以发生在身体的各个部位,如眼睑、面部、四肢、腹部、下肢等。用手指按压水肿部位,可出现凹陷,松开手指后,凹陷恢复缓慢。

2. 皮肤紧绷:水肿部位的皮肤感觉紧绷,失去弹性。严重时皮肤可发亮,好像有一层透明的膜覆盖在上面。

 

二、身体感觉

 

1. 沉重感:水肿的肢体通常会有沉重的感觉,活动起来不灵活,仿佛被什么东西拖着一样。比如下肢水肿时,走路会觉得吃力,步伐沉重。

2. 胀闷不适:水肿的部位可能会有胀闷、不舒服的感觉。如果是腹部水肿,可能会感到腹部胀满,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。

 

三、其他表现

 

1. 尿量改变:水肿可能伴随尿量的减少。如果是肾脏疾病引起的水肿,由于肾脏功能受损,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出现问题,会导致尿量明显减少。而在一些情况下,如心功能不全引起的水肿,早期可能会出现夜尿增多的现象。

2. 呼吸困难:如果是心源性水肿,当水肿严重时,可能会影响心脏功能,导致呼吸困难。特别是在活动后或平卧时,呼吸困难会加重,患者可能需要坐起来或半卧位才能缓解。

3. 体重增加:水肿会导致体重迅速增加,这是因为体内积聚了过多的水分。患者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现自己的体重明显上升,而这种体重增加并不是由于脂肪堆积引起的。

㈠阳水的症状:

阳水主要有以下症状:

 

一、发病特点

起病急骤,病程较短。多因外感风邪、疮毒等邪气所致。

 

二、水肿特点

 

1. 水肿先从眼睑、颜面开始,迅速蔓延至全身。水肿处皮肤绷急光亮,按之凹陷即起。

2. 常伴有烦热、口渴、小便赤涩、大便秘结等症状。

 

三、其他表现

 

1. 若因风邪袭表,可伴有恶寒、发热、头痛、肢体酸痛等表证。

2. 若因疮毒内归肺脾,可伴有咽喉肿痛、皮肤红赤疼痛、破溃流脓等症状。

⑴风水泛滥的症状—越婢加术汤加减。

风水泛滥所致阳水主要有以下症状:

 

一、全身症状

 

1. 起病迅速,眼睑、面部浮肿,很快蔓延至全身。

2. 来势凶猛,水肿处皮肤光亮,按之凹陷随手而起。

3. 可伴有恶寒、发热、肢体酸痛等表证。

 

二、呼吸道症状

 

1. 常有咳嗽、气喘。风邪犯肺,肺失宣降,导致咳嗽气喘,不能平卧。

 

三、小便情况

 

1. 小便不利。因肺失通调水道之职,水液代谢失常,导致小便量少。

 

四、其他表现

 

1. 舌苔薄白,脉浮紧或浮数。舌苔薄白提示病邪在表;脉浮紧多见于风寒之邪侵袭,脉浮数多见于风热之邪侵袭。

⑵湿毒侵淫的症状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。

湿毒侵淫所致阳水主要有以下症状:

 

一、皮肤表现

 

1. 眼睑浮肿,延及全身,皮肤光亮。

2. 皮肤痈疡、疮毒,红肿疼痛,溃烂流脓血水。湿毒之邪侵袭肌肤,气血壅滞,腐败血肉,故出现痈疡疮毒。

 

二、全身症状

 

1. 发热(多为高热)。湿毒之邪为阳邪,易化热,热邪充斥体内,故发热。

2. 口苦口黏。湿热之邪上蒸,故口苦口黏。

3. 小便短赤。湿热下注,膀胱气化不利,故小便短赤。

4. 大便秘结。湿热内盛,肠道传导失司,故大便秘结。

 

三、舌脉表现

 

1. 舌质红,苔黄腻。舌质红为热象,苔黄腻为湿热之征。

2. 脉滑数。滑数之脉主湿热内盛。

⑶水湿浸渍的症状—五皮饮合胃苓汤。

水湿浸渍所致阳水主要有以下症状:

 

一、全身水肿

 

1. 全身水肿,按之没指。水肿较为严重,用手指按压水肿部位,凹陷明显且不易恢复。

2. 起病缓慢,病程较长。多因长期接触水湿环境或饮食不节,损伤脾胃,导致水湿内停。

 

二、身体困重

 

1. 身体困重,肢体酸痛。水湿之邪困阻肢体,气血运行不畅,故身体困重、肢体酸痛。

 

三、消化系统症状

 

1. 胸闷腹胀。水湿困阻中焦,气机不畅,故胸闷腹胀。

2. 纳呆。脾胃运化功能失常,食欲减退。

3. 泛恶。湿邪阻碍胃气下降,上逆则泛恶。

 

四、小便情况

 

1. 小便短少。水湿内停,膀胱气化不利,故小便短少。

 

五、舌脉表现

 

1. 舌质淡,苔白腻。舌质淡为水湿内困,阳气受损之象;苔白腻为湿邪之征。

2. 脉沉缓。沉脉主里证,缓脉主湿证。

⑷湿热壅盛的症状—疏凿饮子。

湿热壅盛所致阳水主要有以下症状:

 

一、全身症状

 

1. 遍体浮肿,皮肤绷急光亮。水肿较为严重,且皮肤紧张有光泽。

2. 烦热口渴。湿热内蕴,热邪伤津,故出现烦热口渴。

 

二、消化系统症状

 

1. 胸脘痞闷。湿热阻滞中焦,气机不畅,故胸脘痞闷。

2. 腹胀。湿阻气滞,故腹胀。

 

三、小便情况

 

1. 小便短赤,大便干结。湿热下注,膀胱气化不利,故小便短赤;湿热内结肠道,肠道津液亏耗,故大便干结。

 

四、其他表现

 

1. 苔黄腻,脉沉数或濡数。苔黄腻为湿热之征;沉数脉主里热,濡数脉主湿热。

㈡ 阴水的症状:

阴水主要有以下症状:

 

一、发病特点

起病缓慢,病程较长。多由饮食劳倦、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脾肾亏虚,水液代谢失常所致。

 

二、水肿特点

 

1. 水肿多从下肢开始,逐渐蔓延至全身。水肿处皮肤松弛,按之凹陷不易恢复。

2. 一般水肿程度相对较阳水为轻,但病情缠绵难愈。

 

三、全身症状

 

1. 面色㿠白或萎黄。气血不足,不能上荣于面,故面色无华。

2. 神疲乏力。脾肾亏虚,阳气不足,机体失于温养,故神疲乏力。

3. 畏寒肢冷。阳气虚衰,不能温煦四肢,故畏寒肢冷。

4. 腰膝酸软。肾主骨生髓,腰为肾之府,肾虚则腰膝酸软。

 

四、消化系统症状

 

1. 纳少便溏。脾虚失运,故纳食减少,大便稀溏。

 

五、舌脉表现

 

1. 舌质淡,苔白滑或白腻。舌质淡为阳气不足之象;苔白滑或白腻为寒湿或痰湿之征。

2. 脉沉缓或沉弱。沉脉主里证,缓弱之脉主阳气不足或脾肾亏虚。

⑴脾阳虚衰的症状—实脾饮。

脾阳虚衰所致阴水主要有以下症状:

 

一、全身症状

 

1. 身肿,腰以下为甚。水液运化失常,水湿下趋,故腰以下水肿明显。

2. 按之凹陷不易恢复。阳气虚衰,水湿停滞,肌肤失于温养和推动,故按之凹陷难起。

 

二、消化系统症状

 

1. 脘腹胀闷。脾阳不足,运化无力,气机阻滞,故脘腹胀闷。

2. 纳减便溏。脾失健运,消化功能减退,故食欲减少;脾阳虚弱,不能运化水湿,水走肠间,故大便稀溏。

3. 面色萎黄。脾主运化,气血生化不足,不能上荣于面,故面色萎黄。

 

三、其他表现

 

1. 神疲乏力。阳气虚衰,机体失于温养和推动,故神疲乏力。

2. 四肢不温。脾阳不足,不能温煦四肢,故四肢不温。

3. 小便短少。脾阳虚弱,不能运化水液,膀胱气化不利,故小便短少。

 

四、舌脉表现

 

1. 舌质淡,苔白腻或白滑。舌质淡为阳气不足之象;苔白腻或白滑为寒湿之征。

2. 脉沉缓或沉弱。沉脉主里证,缓弱之脉主阳气不足或脾阳虚衰。

⑵肾气衰微的症状—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。

肾气衰微所致阴水主要有以下症状:

 

一、全身症状

 

1. 面浮身肿,腰以下尤甚,按之凹陷不起。肾阳不足,不能化气行水,水湿泛溢肌肤,故水肿严重,且以下肢为甚。

2. 心悸气促。肾主纳气,肾气衰微则纳气功能失常,故心悸气促。

3. 腰部冷痛酸重。肾阳亏虚,不能温养腰部,故腰部冷痛酸重。

 

二、小便情况

 

1. 尿量减少或增多。肾阳不足,膀胱气化不利,则尿量减少;若肾阳衰微,不能固摄,也可出现尿量增多,尤其是夜尿频繁。

 

三、消化系统症状

 

1. 腹胀满。肾阳不能温煦脾阳,脾失健运,气机阻滞,故腹胀满。

 

四、其他表现

 

1. 神疲畏寒。阳气虚衰,不能温养机体,故神疲乏力、畏寒怕冷。

2. 四肢厥冷。肾阳衰微,不能温煦四肢,故四肢厥冷。

3. 面色㿠白或黧黑。肾阳不足,气血不能上荣于面,故面色㿠白;若肾阳虚衰,浊阴上泛,则面色黧黑。

 

五、舌脉表现

 

1. 舌质淡胖,苔白,脉沉细或沉迟无力。舌质淡胖为阳气不足之象;苔白为寒湿之征;沉细或沉迟无力之脉主肾阳衰微。

二,中医内科辨证治疗水肿的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㈠阳水:⑴风水泛滥—越婢加术汤加减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。

一、方剂组成及剂量参考

 

越婢加术汤主要由麻黄、石膏、生姜、大枣、甘草、白术组成。以下是一般的剂量参考,但具体用量需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由医生调整。

 

- 麻黄 9~12 克。

- 石膏 15~30 克。

- 生姜 9~12 克。

- 大枣 12 枚。

- 甘草 6~9 克。

- 白术 9~12 克。

 

二、功效

 

1. 发汗利水:麻黄发汗解表,宣肺利水;白术健脾利水,两者合用可增强利水消肿之效。

2. 清热除烦:石膏清热泻火,除烦止渴,可缓解因内热引起的烦躁等症状。

 

三、方解

 

- 麻黄:为君药,发汗解表,宣肺利水,使水湿从表而解。

- 石膏:为臣药,清泄内热,与麻黄相配,可监制麻黄之温性,使其发汗而不致太过。

- 生姜、大枣:调和营卫,健脾和中,助麻黄、石膏发挥作用。

- 甘草:调和诸药,且与生姜、大枣共同顾护脾胃。

- 白术:健脾燥湿,利水消肿,与麻黄等药配合,增强利水之功。

 

365站群VIP

四、用法

 

一般用水煎服。具体煎服方法为:将药物用适量冷水浸泡 30 分钟左右,然后用大火煮沸后,改用小火煎煮一段时间,取汁分两次温服。具体煎煮时间和次数也需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调整。

 

需要注意的是,方剂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,不可自行用药,以免引起不良反应。同时,不同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各异,剂量和用法也会有所不同。

⑵湿毒侵淫—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。。

一、方剂组成及剂量参考

 

1. 麻黄连翘赤小豆汤:

 

- 麻黄 6 克。

- 连翘 9 克。

- 杏仁 9 克。

- 赤小豆 30 克。

- 大枣 12 枚。

- 生梓白皮(现多用桑白皮代替)15 克。

- 生姜 6 克。

- 甘草 6 克。

2. 五味消毒饮:

 

- 金银花 15 克。

- 野菊花 12 克。

- 蒲公英 15 克。

- 紫花地丁 15 克。

- 紫背天葵子 12 克。

 

二、功效

 

1. 麻黄连翘赤小豆汤:

 

- 解表散邪,清热利湿。可用于治疗湿热黄疸、风水等病症,症见一身面目俱黄、发热恶寒、小便不利等。

2. 五味消毒饮:

 

- 清热解毒,消散疔疮。主要用于各种热毒疮疡,如疔毒、痈疮疖肿等。

 

三、方解

 

1. 麻黄连翘赤小豆汤:

 

- 麻黄、杏仁、生姜宣肺解表,发散风寒之邪。

- 连翘、桑白皮、赤小豆清热利湿,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。

- 大枣、甘草调和脾胃,顾护正气。

2. 五味消毒饮:

 

- 金银花清热解毒,疏散风热,为治痈之要药。

- 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紫背天葵子均有清热解毒之功,协同增强清热解毒之力,以消散热毒疮疡。

 

四、用法

 

1. 麻黄连翘赤小豆汤:用水煎服。先将药物浸泡一段时间,然后用大火煮沸后,改用小火煎煮,取汁分两次温服。

2. 五味消毒饮:用水煎服。煎煮方法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。

 

需要强调的是,方剂的具体应用应根据患者的病情、体质等因素,由专业医生进行辨证论治后确定剂量和用法,不可自行用药。

⑶水湿浸渍—五皮饮合胃苓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。

一、方剂组成及剂量参考

 

1. 五皮饮:

 

- 桑白皮 9~15 克。

- 陈皮 9~12 克。

- 大腹皮 9~15 克。

- 茯苓皮 15~30 克。

- 生姜皮 6~9 克。

2. 胃苓汤:

 

- 苍术(泔浸)8 克、厚朴(姜制)5 克、陈皮 5 克、甘草(蜜炙)3 克、泽泻 5 克、猪苓 3 克、赤茯苓(去皮)3 克、白术 3 克、肉桂 2 克。

 

二、功效

 

1. 五皮饮:

 

- 利水消肿,理气健脾。用于皮水,症见一身悉肿,肢体沉重,心腹胀满,上气喘急等。

2. 胃苓汤:

 

- 祛湿和胃,行气利水。用于水湿内停之泄泻、水肿、小便不利等症。

 

三、方解

 

1. 五皮饮:

 

- 桑白皮清降肺气,通调水道而利水消肿;陈皮理气健脾,燥湿化痰;大腹皮行气导滞,利水消肿;茯苓皮利水渗湿,健脾安神;生姜皮行水消肿。五药合用,共奏利水消肿、理气健脾之效。

2. 胃苓汤:

 

- 苍术、厚朴、陈皮燥湿运脾,行气和胃;白术健脾益气,燥湿利水;猪苓、茯苓、泽泻利水渗湿;肉桂温阳化气以助利水。诸药合用,起到祛湿和胃、行气利水的作用。

 

四、用法

 

均用水煎服。先将药物用适量冷水浸泡一段时间,然后用大火煮沸后,改用小火煎煮一定时间,取汁分两次温服。具体煎煮时间和次数可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调整。

 

需要注意的是,方剂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,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,确定合适的剂量和用法。

⑷湿热壅盛—疏凿饮子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。

一、方剂组成及剂量参考

 

疏凿饮子由泽泻、赤小豆(炒)、商陆、羌活(去芦)、大腹皮、椒目、木通、秦艽(去芦)、槟榔、茯苓皮等组成。以下是一般剂量参考,实际应用需根据病情调整:

 

- 泽泻 12 克。

- 赤小豆 15 克。

- 商陆 6 克。

- 羌活 9 克。

- 大腹皮 12 克。

- 椒目 9 克。

- 木通 9 克。

- 秦艽 9 克。

- 槟榔 9 克。

- 茯苓皮 30 克。

 

二、功效

 

365站群

1. 泻下逐水,疏风发表。

2. 主治遍身水肿,喘呼口渴,大小便秘等水湿壅盛,表里俱病之实证。

 

三、方解

 

- 商陆泻下逐水,通利二便;泽泻、赤小豆、椒目、木通、茯苓皮利水渗湿,使水湿从小便而去。

- 羌活、秦艽疏风发表,使在表之水从汗而解。

- 大腹皮、槟榔行气导滞,使气行则水行。

 

四、用法

 

用水煎服。先将药物用适量冷水浸泡一段时间,然后用大火煮沸后,改用小火煎煮一定时间,取汁分两次温服。具体煎煮时间和次数可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调整。

 

需注意,方剂的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,且该方剂药力峻猛,不宜久服,中病即止。同时,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论治,调整剂量和用药方案。

㈡ 阴水:⑴脾阳虚衰—实脾饮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。。

一、方剂组成及剂量参考

 

实脾饮由厚朴(去皮,姜制,炒)、白术、木瓜(去瓤)、木香(不见火)、草果仁、大腹子、附子(炮,去皮脐)、白茯苓(去皮)、干姜(炮)、甘草(炙)组成。以下是一般剂量参考,实际应用需根据病情调整:

 

- 厚朴 6~9 克。

- 白术 9~12 克。

- 木瓜 9~12 克。

- 木香 6~9 克。

- 草果仁 6~9 克。

- 大腹子 9~12 克。

- 附子(炮,去皮脐)6~9 克。

- 白茯苓 9~15 克。

- 干姜 6~9 克。

- 甘草(炙)3~6 克。

 

二、功效

 

1. 温阳健脾,行气利水。

2. 用于脾肾阳虚,水湿内停之阴水,症见肢体浮肿,腰以下为甚,脘腹胀满,手足不温,口中不渴,大便溏薄,舌苔白腻,脉沉迟等。

 

三、方解

 

- 附子、干姜温肾暖脾,扶阳抑阴;白术、茯苓、炙甘草健脾益气,渗湿利水,共为君药。

- 厚朴、木香、大腹子、草果仁行气导滞,化湿利水,为臣药。

- 木瓜除湿和中,兼能利水,为佐药。甘草调和诸药,为使药。

 

四、用法

 

用水煎服。先将药物用适量冷水浸泡一段时间,然后用大火煮沸后,改用小火煎煮一定时间,取汁分两次温服。具体煎煮时间和次数可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调整。

 

需要强调的是,方剂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,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,确定合适的剂量和用法。

⑵肾气衰微—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。

一、方剂组成及剂量参考

 

1. 济生肾气丸:

 

- 熟地黄 15 克、山茱萸(制)12 克、牡丹皮 9 克、山药 12 克、茯苓 12 克、泽泻 9 克、肉桂 3 克、附子(制)6 克、牛膝 9 克、车前子 9 克。

2. 真武汤:

 

- 茯苓 9 克、芍药 9 克、生姜 9 克、白术 6 克、附子(炮,去皮,一枚,破八片)9 克。

 

二、功效

 

1. 济生肾气丸:温肾化气,利水消肿。用于肾阳不足、水湿内停所致的肾虚水肿、腰膝酸重、小便不利、痰饮咳喘。

2. 真武汤:温阳利水。主治阳虚水泛证,症见畏寒肢厥,小便不利,心下悸动不宁,头目眩晕,身体筋肉瞤动,站立不稳,四肢沉重疼痛,浮肿,腰以下为甚。

 

三、方解

 

1. 济生肾气丸:

 

- 熟地黄滋补肾阴;山茱萸、山药滋补肝脾,辅助滋补肾中之阴;肉桂、附子温补肾阳,以化肾气;茯苓、泽泻、车前子利水渗湿;牛膝引药下行,直趋下焦。全方阴阳并补,以温阳化气利水为主。

2. 真武汤:

 

- 附子温肾助阳,以化气行水,兼暖脾土,以温运水湿;茯苓、白术健脾利水,淡渗利湿;生姜温散,既助附子温阳散寒,又合茯苓、白术宣散水湿;芍药利小便而行水气,又可敛阴舒筋以止筋惕肉瞤,还能制约附子之刚燥。

 

四、用法

 

均用水煎服。先将药物用适量冷水浸泡一段时间,然后用大火煮沸后,改用小火煎煮一定时间,取汁分两次温服。具体煎煮时间和次数可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调整。

 

需要注意的是,方剂的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,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,确定合适的剂量和用法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


Powered by 医讯前沿站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© 2013-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