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新站点 大肠湿热证腹痛,腹泻,里急后重,大便脓血,肛门灼热,小便短赤,舌苔黄腻,脉滑数。
发布日期:2025-03-22 19:27 点击次数:163- 症状:腹痛,腹泻,里急后重,大便脓血,肛门灼热,小便短赤,舌苔黄腻,脉滑数。
- 病因:多因外感湿热之邪,侵袭大肠,或饮食不节,滋生湿热。
站群论坛大肠湿热证是中医的一种证候。
这是由于湿热之邪侵袭大肠,或者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湿热内生所引起的。主要症状包括腹痛、腹泻,大便质地黏腻、秽臭,有的还会出现里急后重感,即感觉便意频繁,但排便时却排便不畅。另外,可能会伴有肛门灼热,甚至出现发热、舌苔黄腻等表现。
例如,有的人过食辛辣油腻食物后,出现频繁腹泻,大便很黏,上完厕所后肛门有灼热感,就可能是大肠湿热证的表现。
二,中医治疗大肠湿热证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: 中药治疗- 方剂应用:芍药汤是常用方剂之一。主要成分包括芍药、当归、黄连、槟榔、木香等。芍药和当归能养血和营、缓急止痛,黄连清热燥湿解毒,槟榔、木香行气导滞。这些药物相互配伍,起到清热燥湿、调气和血的作用,适用于湿热痢疾,腹痛,便脓血等症状。
芍药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1. 方剂组成及剂量(成人常规用量)

- 芍药(15 - 20克)、当归(9克)、黄连(9克)、槟榔(5克)、木香(5克)、炙甘草(5克)、大黄(6克)、黄芩(9克)、官桂(2 - 3克)。
2. 功效
- 清热燥湿,调气和血。主要用于治疗湿热痢疾,症见腹痛,便脓血,赤白相兼,里急后重,肛门灼热,小便短赤等。
3. 方解
- 芍药:重用芍药为君药,其味苦酸,能养血和营、缓急止痛,可缓解痢疾腹痛。
- 黄连、黄芩、大黄:黄连、黄芩清热燥湿解毒,能清除肠道湿热;大黄苦寒沉降,泻热祛积,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出,这三味药共为臣药,加强清热燥湿之力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- 木香、槟榔:木香行气止痛,槟榔下气导滞,二者相伍,能通畅肠道气机,消除里急后重之感,是佐药。
- 当归:当归养血和血,且能行血中之气,有“行血则便脓自愈”之意,也是佐药。
- 肉桂(官桂):少量肉桂,其辛热,能防止苦寒药物伤阳和冰伏湿热之邪,同时有反佐之意,有助于行血;炙甘草和芍药配伍可缓急止痛,又能调和诸药,二者为使药。
4. 用法
- 水煎服。将药材放入适量水中浸泡一段时间,大火煮开后,小火再煎一定时间,取汁服用,一般每日1 - 2剂,分两次服用,具体可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调整。
- 单味药使用:黄连有很好的清热燥湿功效,可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的腹泻、痢疾等。也可以使用黄柏,它能泻火解毒、清热燥湿,对湿热泻痢有一定疗效。 饮食调理 - 清淡饮食:避免食用辛辣、油腻、生冷食物,如辣椒、肥肉、冰淇淋等。可以适当多吃一些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,像薏苡仁,它能利水渗湿、健脾止泻,可煮成薏苡仁粥食用;还有马齿苋,有清热利湿、解毒凉血的作用,凉拌马齿苋是不错的选择。 针灸推拿 - 针灸治疗:可以针刺足三里、天枢、大肠俞等穴位。足三里是强壮要穴,能调节胃肠功能;天枢是大肠之募穴,可调理大肠气机;大肠俞为大肠之背俞穴,能调节大肠经气。通过刺激这些穴位,起到清热利湿、调理肠胃的作用。- 推拿按摩:沿着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,从右下腹开始,向上至右上腹,再向左上腹、左下腹进行按摩。每次按摩10 - 15分钟,每天2 - 3次,这样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,排出湿热之邪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